来源:哈尔滨日报正规可靠实盘配资炒股平台
工作人员在进行研究工作。
■本报记者 张焱 张寒冰
卫星在火箭中层层堆叠,从一颗星独自“上天”,到未来可实现“一箭20星”、“一箭60星”发射……工大卫星的可持续迭代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体系,牵动着产能和订单量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这家科创企业团队的平均年龄却一路下降。今年上半年,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队伍,成功将8颗卫星“送上天”,国内所有航天发射场被他们“发了个遍”。
探索太空、逐梦星河。工大卫星的产业化之路势如破竹。这群年轻人将在位于哈尔滨新区的卫星智造工厂,完成卫星批量化生产。一场全新旅程亟待开启。
站在巨人肩膀上“造卫星”
卫星上了天,都能干什么?测风云之变、连五洲之音、正万里之程、卫山河之宁……作为“宇宙级”天眼,商业卫星待开发的用途之广,需要人类脱离地面束缚“升维”思考。一个万亿级市场,只待有识之士登场。
展开剩余64%这就是“造卫星”的巨大诱惑力。
2020年底,哈工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赶在2021年元旦前,陈健和曲成刚带领几个人走出实验室,创立了工大卫星。
与多数技术公司初闯市场“缺资金、缺订单”的困境不同,工大卫星初创次年,就有亿元订单找上门。“这是基于对能力的信任。”工大卫星总经理助理王群说。
21年前,哈工大发射了中国高校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小卫星。此后20年间,小卫星以平均一年一颗的速度被送上天,20颗成功入轨的卫星,就是脱胎于此的“工大卫星”实力的证明。其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他们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成为后来者的“养料”。“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王群告诉记者。
从“书架”到“货架”,挺烧钱的
成立4年多来,工大卫星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认证和荣誉。
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将哈工大卫星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商业化、市场化模式参与国家“新基建”,工大卫星成功实现我省小卫星制造由科研模式向产业化模式转变。
“商业航天是出了名的‘四高一长’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王群告诉记者,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当下,手握100多颗商业卫星订单,工大卫星正迎来新一轮的估值和融资。
“支持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愿景与行动。”基于此,他们秉持的是“长期主义”,这就意味着“需要很多资金”。
融资,虽不足以让工大卫星一下子实现“奔赴星辰大海”,但切实地解决了当下“技术持续迭代”和“生产能力提升”的问题。
用年轻人干最前沿的事
2022年,王群刚加入工大卫星时,公司平均年龄是33岁,“我是负责拉高这个数字的。”他自嘲道。3年后,团队平均年龄降到了30岁。
在充满科技感的十万级洁净总装测试车间正规可靠实盘配资炒股平台,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做着世界最前沿科技的一类工作。
发布于:北京市上一篇:证券怎么用杠杆 奇梦岛服贸会首秀展现中国原创设计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